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6-21 16:08:05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的三维目标

语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新课标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养成一定书写习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养成默读习惯。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

(三)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四)习作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会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各老师做学情分析

五、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4篇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乐园三大部分,而且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在学习了前七个单元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以“国际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单元。

第一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围绕“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海上日出》表现了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介绍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川。古诗《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语文乐园让学生体会描写时间的词语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积累语言,学习朗读方法。习作以《我喜欢的季节》为题,请学生写出最喜欢的季节和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那些写得生动、形象、优美的句子的表达方法。

4、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

单元课时安排:

1海上日出 2课时 2暴风雨2课时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2课时 诗词诵读 江南春1课时 语文乐园(一) 5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面对成千上百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本文设计的核心是以诵读为手段,挖掘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3、了解比较男孩儿和男人的不同做法,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天空是小鸟的家,小鸟在蓝天上自由自 ……此处隐藏3221个字……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并书写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三、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机(带)

四、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感悟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机,数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看第一张幻灯片,说说水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正当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①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

②看第二张幻灯片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体会小伙伴着急的心情。

③用急切的语气练习朗读。

过渡:在这危险的情况下,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请默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②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小孩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③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看第三张幻灯片。

②全班试着做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③小组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5、学习第四张幻灯片,并指导朗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20司马光—机智、勇敢

砸缸

救→小朋友

资料提供者:小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及上海人的特点。

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品读,理解弄堂生活的特点,归纳上海人特点。

2.难点: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阐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上海的一个途径。

2、通过欣赏一组图片直观了解上海的弄堂。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分组合作:圈划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点。

2、深入探究: 总结归纳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点。

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

课外延伸,拓展主题:

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

2、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区别。(针对上海本地学生)

归纳: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 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 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弄堂生活的特点;

安详实用 弄堂人的特点;

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