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
1、从生产实践中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学生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包装车间包装奶粉情景)师:请学生讲解包装流水线的过程。(4听装一盒,2盒装一箱)
二、新知学习
(一)连乘
1、师: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小组讨论、汇报。板书:3×2=6(盒)
6×4=24(听)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先算出一箱有几盒,再算出6盒有几听)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板书:3×2×4 =6×4 =24(听)答:一共有24听。
师小结:通过例题知道,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板书:连乘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3、做练一练师:怎样计算?为什么?4×2×9 5×6×2(连乘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4×2×9 5×6×2 =8×9 =30×2 =72 =60追问:为什么先算4×2?5×6?
(二)连除
1、师: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小组讨论。
(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学生汇报。板书:32÷4÷2连除的算式又如何计算?讲清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按从左往右的次序除)32÷4÷2 =8÷2 =4(箱)
答:32听奶粉可以装4箱。
3、师:连除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追加板书:连除
4、做练一练,独立完成核对。
81÷9÷9 64÷8÷4
三、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师:想一想怎样用连乘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块积木?4人一组共同研究,有困难可以看书。(1、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有2层积木块,每层都有3排,每排都有4块积木,这样就是2层“3×4”组成,算式是:2×3×4。2、不同的方法交流:填书。)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尽管可列6种不同的连乘算式,但结果都是24,连乘可以进行交换律。)
四、总结连乘、连除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乘或除,连乘同样满足交换律。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2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教案背景: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孩子们猜图形图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猜图形 ……此处隐藏13413个字……算,消化试商方法,加深余数比除数小的记忆)
回顾知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学习了分草莓这一节内容,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学到了除法竖式计算时,要先看除数,再用除数的口诀试商。
生2:学到了商乘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生3: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4:学到了试商的方法。
师:你们真棒!你们要用今天学到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分享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8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注意:余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课本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以前学习的课本中除法主要是探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应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试商中,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试商方法。通过试商过程,总结出“一看,二想,三比较”的试商步骤,并在学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并验证了余数比除数小。
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4【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文档为doc格式